2014-10-31

國立新美術館SFT之中搖曳職人精神的tempo




(2014.10.14 @TOKYO 文/Show.D 圖/mother提供、Show.D拍攝)

mother tool中村實穗在合作經驗中發現,對於製造的職人來說,不是單方面接受設計師的委託,而同時也是思考是否能將自我擁有的技術力(在設計之中)有所發揮,「那也是職人師傅對設計師請託的回饋與感謝。」

因為這一句話,讓我對於被圈在設計光環以外的職人們,更帶有著崇敬的眼光。


2014-10-29

《Baseball is a religion》被包圍的客隊球迷

左邊紅襪球迷和右邊洋基球迷隔座對嗆,引人側目
文/Jeffrey Yang 圖/Jeffrey Yang

這些客隊球迷,或許從外地工作時,難忘懷家鄉球隊,每當家鄉球隊到自己居住的城市比賽,他們總會戴上球帽、穿上球衣,特立獨行,走到售票口買張票,排隊進場,喝杯啤酒替喜愛的球員歡呼;主場球迷不會投以異樣眼光,因為這不過是場棒球賽,享受比賽才是重點。

總有一天要走上屬地主義的台灣職棒,還在玩壁壘分明的「漳泉械鬥」,把客隊球迷當敵人,這樣的主場,似乎變得很廉價……。

2014-10-22

《Baseball is a religion》百年棒球場的價值

美國最老球場Fenway Park依舊屹立不搖

文/Jeffrey Yang 圖/Jeffrey Yang

有故事的百年球場,送走一批批棒球員退休,迎接新人初登板;那麼,台灣的百年(職棒)球場在那兒呢?日據時期興建的嘉義市棒球場、高雄立德棒球場等「老球場」,逐漸退出棒球舞台,遑論職業棒球賽。當我們失去、遺忘這些老球場的故事和蹤影後,我們還能告訴孩子,屬於職業棒球的故事嗎?

2014-10-15

《Baseball is a religion》大螢幕就是我的遊樂場

百年芬威球場2011年新設的巨型螢幕,畫質高,走復古風
文/Jeffrey Yang 圖/Jeffrey Yang

位子距離本壘板至少三層樓遠,球員大小跟火柴棒差不多,所以從我進場、主審喊下「比賽開始」(Play Ball)、吉祥物送球迷禮物、七局伸展時間、比賽結果、預告十天後的球場活動廣告,都仰賴球場內的大螢幕(Video Screen),告訴我所有資訊。即使不懂棒球規則,大螢幕時而逗你歡笑,時而展現專業,肩負起帶動氣氛的責任,它就像球迷的「遊樂場」,讓大人小孩都能融入棒球比賽。


2014-10-08

《Baseball is a religion》我們真的需要室內球場嗎?(下)

坐落在忠孝東路的遠雄巨蛋已有雛形,我們該對它有什麼期待呢?

文/Jeffrey Yang 
圖/Jeffrey Yang、遠雄巨蛋

關於是否需要巨蛋或室內球場,絕非「是非題」,而是「申論題」。球迷可以用五年、十年的時間,檢視台灣首座室內球場,存在的價值與意義。

不過在此之前先想想台北市的小巨蛋高雄市的世運場館,貢獻給體育的時間與價值,至今剩下多少?

台灣擁有巨蛋後,未來就能像邁阿密馬林魚隊喊出令人莞爾的口號:「連續無因雨延賽記錄從未中斷」,只是滿足了這項需求後,台灣能夠避免美國室內球場「醜陋」的惡名嗎?台灣即將擁有的室內球場,功能和多倫多室內球場一樣走多功能路線,卻捨棄了許多不必蓋子就有擁有的便利,當國外球場都走向「小而美」開放式球場路線時,我們該如何期待巨蛋,能帶給台灣什麼樣的衝擊與進步?

2014-10-01

《Baseball is a religion》我們真的需要室內球場嗎?(上)

被關在籠中的比賽,看不見外面的世界,真的適合台灣嗎?
文/Jeffrey Yang
圖/Jeffrey Yang

微風徐徐,皎潔月光照亮綠油油的天然草皮,棒球選手的動與靜,和球場外城市天際線結合為如畫般的風景;這樣的美景,在封閉式的室內巨蛋型球場,你是看不到的,這項屬於夏天的運動,被屋頂層層包圍,球賽再怎麼精采,都少了那一味。對於室內球場,我從新奇、期待,到逐漸理解、不喜歡室內球場,因為我們就像包在蛋裡面,只看得到蛋殼,什麼也沒有。

旅程中,我不斷問自己:台灣真的需要室內球場嗎?(更別說什麼都看不到的巨蛋)